店的老人们说,在清朝末期,村里有高跷会、大鼓会、吵子会、灯会、炮会、铜锣会 都很时兴。解放后到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已经失传。但是这些艺术的形式都还记得。
高跷会这道会有50多人,十三个角色,分别有陀头、渔翁、 渔婆、柴夫、逗儿、坐子、公子、丑鼓、俊花、卖药先生和万年春。高跷会的起声、撂场以及走会中都有唱词,每组唱为一车。在表 演过程中角色搭配、文跷的舞、说、唱、逗,动作近似秧歌;武跷的跳、跑、骗“角色的打斗”等会场。高跷会不仅在逢年过节时成了 村民的主要娱乐项目,并且成了求雨祈神,迎送贵客、欢庆佳节等重大事件中不可缺少的活动。高跷会的唱词都是教化人的内容,反 映的是忠、孝、节、义理念。
大鼓会
他的表演形式有8个人打鼓,4个人打钹, 2个人沉子,2个打门旗,这道会算起来能到30人。表演者按鼓点儿打出小开门,三川柳、、乱砍柴、喜鹊登枝、哪吒闹海等鼓谱。他 的会旗是青龙、白虎三角大旗;门旗是蓝底黑字,长方形旗,上书雷音老会,另有一面三角形指挥旗。
吵子会
以打击吹奏为主,黑管、唢呐乐器辅带多种 小鼓、笙、胡琴等,这道会30多人。
灯会
灯会始于汉,兴于唐,盛于宋。从农历三十 晚上挂到正月初三,正月十五还要挂一天。等会展出的各式灯笼花样很多,大都是喜庆吉祥上午图案。村子里保存的挂灯都被日本进村烧 毁了。
炮会
过去逢年过节庄户人家买不起鞭炮,村内的 响动就是炮会了。走会是18位炮手,排成双行,走到街心,每队炮手脸朝外冲天打炮。放炮手鞭炮与过去的火枪相似,用一根长1.45米 的铸铁管子,下端有个小眼儿,放药捻子用,粗管约20公分,下端有木头把儿。每个炮手挎一个小兜儿,里面装上火药、沙子和小铳子, 把火药装进管里,下好药捻再用铳子压紧,到人多或摆小摊的地方,18名炮手同时点火冲天放炮,炮会一般都是开道。
铜锣会
大镲、手锣、梆子、小喇叭、笛子、胡弦 等相互配合。由小皮鼓指挥,唱腔主要是移植河北梆子调。集中到膳桌处唱曲,铜锣会的人数不多,一般红白喜事都要请铜锣会演奏。